照片的修圖流程與精進

Pancake at a coffee shop

喜歡拍照的朋友可能對於修圖這件事情感到有點陌生又不會太陌生。 一切的問題通常不是在拍照的當下產生,而是當你心滿意足的回到家,把記憶卡從相機中拿出來,插上讀卡機之後,問題才開始產生。 好了,你在外面拍了一整天的照片,當你手上有上百張,甚至是上千張照片的時候,你應該要怎麼處理它們呢? 每一張都慢慢修? 用原廠的影像軟體簡單拉一拉就出圖? 還是套用光影魔術手…或是一些批次的軟體,快快掃過去就好?

這個問題其實困擾我很久,直到這幾年我開始比較有心得。 整體的流程應該是這樣子的:

1. 不管你拍出來的照片有多少,你應該要先想好你要修出來的照片要有多少。 手上的500張照片到底必須要出幾張,是100張還是10張? 有沒有時效性?

先想好你的圖片是要出多少張會讓你後面的作業時間變得比較好估算,而且心理層面也會比較踏實。 如果只要出10張,一天內就可以修完,但是如果是要一百張的話,則可能需要一到兩天,端看照片的難易度而定。 這些照片是客戶要的? 還是自己要的? 如果是客戶的照片,通常都會有一個約定交件時間,必須要先規劃好修圖的時間表才不會開天窗。

2. 有沒有需要印刷? 還是只是放網路相簿即可? 完成品的用途是什麼? 這會影像到你的編修手法與亮度設定

這些照片修出來之後是要用電子檔案交件嗎? 如果是需要印刷的話也要先考慮到印刷設備的出圖調性,如果你知道該廠商的印刷設備出來都會偏暗,那你在修圖之前就要有心理準備,待會動工的時候必須要把亮度再拉高一階,來抵銷印刷的變暗程度。 另外,如果修出來的照片是有商業用途,大小限制,使用權/浮水印,黑白/彩色限制,或是其他注意事項,也最好先記錄下來,進入下一個步驟的時候才不會東忘西忘,修出來的東西如果不符合的話就會變成做白工了。

3. 使用相機原廠的軟體做第一次修圖,先拉好大致上的曝光、對比、色調、細節程度、然後轉存RAW。

走到這一步才開始真正的接觸照片檔案。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是直接用Silk,Lightroom,… 各種第三方軟體來直接解析RAW檔案。 實務上你會發現,當你把RAW檔案拉進去這些軟體,和原廠的軟體相比,似乎細節程度,曝光程度還是有些許上的差異。 這是因為原廠的相機有一些東西只有原廠的軟體才能正確地解讀,所以或多或少都會造成一些誤差。 所以建議先採用原廠的軟體來進行第一步的轉檔作業,這樣子才能正確解讀照片應該有的色彩與曝光細節。 例如Canon相機用 DPP解析出來的明亮度與色彩,會比直接丟進去用Lightroom讀取來的正確許多。 (非常的明顯)

4. 使用Photoshop進行做第二次修圖,這次是要進行精修,(水平、變形、液化、皮膚、Camera Raw、光暗平衡、調色、筆刷修正、瑕疵修補、小地方修補、調整尺寸、銳化)。

在PS的時候其實可以做的事情真的是很多,最近這幾年我一直在想辦法精進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如果你對於精修這段不在行的話(大部分人、包含我在內,都是這步驟有問題),請記得去買本書或是乾脆去上一些攝影課或是請教比較懂的朋友會比較好。 這樣子可以學到比較正確的修圖技巧與觀念,做起事情來才會事半功倍。

網路上有很多的修圖教學,或是有一些神人提供的PSD檔案也可以去下載看看。 基本上神人真的太多了,一個修的比一個細。 而且隨者時間與科技的演進,很多新的工具和新的手法每年都會推陳出新,請一定要保持學習的精神,這樣修圖的水準才能夠慢慢提升。 (最近我其實有學了一些奇妙的修圖方式,之後有空再來分享)

5. 無論你修的有多好多美多厲害,完成之後請做一次原檔與完成品檔案備份,避免發生意外。
莫非定律 : 當你覺得一件事情不會發生的時候,它就一定會發生。 你今天很高興的修好了一堆照片要交給客戶或是秀給朋友看,因為懶,所以沒有做備份。 然後到了展示的那一天電腦卻發現無法開機,或是點選檔案之後赫然發現,所有的照片都只能看到上半部,下半部變成綠色或是黑色的方塊 (檔案毀損常見情形),這個時候再來呼天搶地都太晚了。

先前我因為有一顆硬碟有小壞軌,走了一趟光華的WD櫃台進行備品更換,在那邊看到一堆人愁眉苦臉的排隊等待維修硬碟(想要救援),但是結果往往都是悲劇,或是只能救回部分的檔案。 為了不讓自己陷入這種情形,從以前我就保有使用離線硬碟+燒錄光碟片的備份習慣。 對於自己與別人的照片檔案就更有保障了。

Add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